审度艺术展览背后的艺术教育 ——草间弥生展览火爆现场引发的思索
韩 璐
注:原文刊载于《艺术设计研究》(CSSCI)2014-02
审度艺术展览背后的艺术教育 ——草间弥生展览火爆现场引发的思索
[摘 要] 具有国际声誉的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近日因其展览而火爆上海滩,数万民众前去参观展览。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以此次展览为例,通过艺术展览的内容、策展方及受众群体三方面分析国内艺术展览及相关艺术教育现状,从而引发艺术展览及如何普及艺术教育的思索,为我国艺术馆进一步完善自身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 艺术展览;展览策展;展览受众;艺术教育 [基金项目]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荷兰艺术博物馆教育模式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1QN039
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3月30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是具有国际声望的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展出作品一百多件,包括影像视频、绘画、丝网印刷及装置,可以说整个展览基本上涵盖了艺术家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 根据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官方统计,展览开幕的短短一个月,已经有近九万人次前来艺术馆参观展览。如此计算,上海当代艺术馆自开展以来平均每天接待大约三千人次,这个数字与世界著名的梵•高博物馆平均每天参观展览的人流量相当。① 通过一个艺术展览来提升艺术家的知名度,并以此激发普通民众的参观热情,从而达到提升整体国民对于艺术欣赏的水平,进而达到普及艺术教育的作用,完全符合国际上对于博物馆定义中明确提出的“教育为先”的宗旨,即展览是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来“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② 纵观此次展览的受众群体,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这不仅得益于艺术家草间弥生对于当代艺术与时尚领域的跨界,也受益于上海当代艺术馆对学生实施的半价门票政策。年轻人是最容易受到时尚与艺术感召的群体,也是相对于其他年龄段更容易接受普及艺术教育并理解艺术的群体。那么是否这近九万的参观人群都通过草间弥生的展览受到了应有的普及艺术教育呢? 在整个展览过程中,除了观众对于作品的正常参观与欣赏外,所见最多的现象就是“自拍”及“上传”。由于参观者的年龄正是善于利用手机上网的“手指一组”,参观者一大半都在以艺术家的作品或展览馆为背景进行自拍,并迅速上传到微信微博朋友圈,以此表示“我来过艺术展览现场”,而至于展览的具体内容、艺术含义是什么,他们却并没有表现出有如将照片晒到朋友圈中以示炫耀般的兴趣。展览馆门口免费发放的作品展览介绍手册上对于艺术家及此次展览中的作品都有所介绍,然而真正翻看手册去了解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在漫长的排队过程中,参观者宁愿不厌其烦的摆各种姿势拍照片并不断上传到网络上也不愿意去翻看手册中的展览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此次参观当代著名艺术家展览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将照片晒到网络上,炫耀标榜自己作为“文艺青年”来过展览现场,至于最后在展览中看到了什么,或者学到了什么并不是参观的重点。他们此行目的也完全不是通过展览受到什么艺术教育或者艺术熏陶。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在希腊的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参观时,一个美国女孩在著名的宙斯神雕像前摆出夸张姿势打算拍照片时,被工作人员严厉制止的场景。对于希腊人来说,他们神话中的诸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可以被无知游客当作“到此一游”的资本拍那样照片拿去亵渎。那么艺术呢?艺术展览呢?难道就可以被这些年轻人仅仅当作炫耀的资本来亵渎么? 也正是对于展览内容的不关心,导致部分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对于艺术作品的不理解,恶意曲解甚至嘲笑艺术作品,以及对于艺术馆规定的漠视,强行触碰、拍打作品甚至嬉戏。试问,一个真正热爱艺术并认真学习艺术的人又怎么可能做出以上行径?艺术展览是一个展出艺术作品并普及艺术教育的场所,来此参观展览的人群应该怀着一颗对于艺术好奇、喜爱甚至憧憬的心情,而不是一种嘲弄、讽刺甚至炫耀标榜自身的心态及目的。 当然,这种行为的出现,也与艺术馆自身设置不周有关。在艺术馆正常开放日的展览过程中,艺术馆里并没有配置专业的讲解人员对作品进行讲解。每个展厅外或作品附近虽然配有中英文的作品名称、尺寸、材料及创作年代介绍,却没有哪怕一小段文字的作品介绍。当具体咨询艺术馆教育部的工作人员相关教育活动内容时,工作人员甚至以“我们很忙,没有预约无法接待”为由进行搪塞。作为一个艺术类的博物馆,艺术教育是随着展览的进行而并行进行的,以展览参观者人数众多为理由对于受众群体的婉拒,是否符合一个艺术类博物馆的教育初衷呢? 诚然,作为国内一线城市展览规模成熟的上海当代艺术馆,曾经成功举办过数次规模及内容足以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展,艺术教育方面也趋于成熟。从其官方网站及“公众教育活动”宣传单可以看出,艺术馆为此次草间弥生的展览准备了讲座、工作坊等教育活动。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众的普及艺术教育水平远远落后,对于艺术的普及教育不是在整个展期长达四个月的展览间隙举办一两个讲座或者几个以儿童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工作坊就可以解决的。 尽管此次展览是草间弥生亚洲巡展的第二站,也即便在以韩国大邱为第一站的展览已然取得很大成功,我们却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我国普通民众对于艺术欣赏理解的水平绝对不能也不可能与韩国相比。也正因如此,即使策展人韩国大邱艺术馆馆长金善姬女士在参观介绍手册中写到:“草间弥生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已完全超过语言表达的范畴,不管艺术圈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男女老少,都能从中获得感动。”我们也应该在考虑到国人对于艺术普遍欣赏能力及接受艺术教育能力的客观基础上量力而为,在展览内容已经很精彩的前提下配备更加完善的教育方式,真正达到普及艺术教育的目的——为展览配备更多的艺术教育相关人员而不是普通维持秩序的志愿者;在作品标签上标明作品的创意风格介绍而不是仅仅注明作品创作年代、尺寸及材质;在展览场地内出现文字介绍草间弥生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及此次展览的大概艺术科普内容,而不是仅仅将展览名称、时间及策展人的一段话打印在墙上。 一个真正的艺术展览,如果只做到了内容够精彩,参观人数足够多,却忽视了参观人群受众群体是否通过展览了解认识甚至理解、欣赏、热爱艺术,那么这个展览远远不能够算是一个成功的展览。尽管前来参观展览人群的艺术修养本身参差不齐本身与艺术馆无关,但作为展览主办方,艺术馆应该承担起受众群体在馆内展览期间的艺术普及教育功能,通过一个艺术展览来普及相关艺术教育并推动参观者的艺术欣赏水平,才是一个艺术展览真正的最终目的。 而我国艺术教育普遍缺失的现象,又与过去我国特定教育体制下对于艺术基础教育缺乏重视有关。这些都导致参观者在本应发自内心热爱艺术的童年时期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机会,缺乏对于艺术真诚的热爱之情。而在艺术展览过程中,又没有正确的艺术指引及导向,导致参观者对于展览参观的意义仅仅停留在浮华的表层,即以“我来过艺术展览现场”作为炫耀的资本。由此可以透视出现行艺术教育体制下,对于普及艺术审美基本素养的匮乏,仅仅浮于表面的艺术教育,根本无法渗透到国民内心,更无法谈及艺术素养。 传统的艺术教育设施分为学校艺术教育、家庭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三大范围。艺术馆应该在很好地研读对于各年龄段,尤其是青少年在校学生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上,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通过对艺术类博物馆这一社会艺术教育的载体进行参观,并结合学校、家庭这两处接受教育者最熟悉最习惯的艺术教育场所,将一系列完善的艺术教育模式及理论普及到这三大范围内。通过教师的学校授课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进一步完成整个博物馆的艺术教育过程,并逐步实现对于艺术教育的新尝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才有可能真正通过一个艺术展览达到提高参观受众群体艺术修养及普及艺术教育的目的。当然,这些也都需要在国家教育和艺术类博物馆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改进,以提升艺术基本素养为目的,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提升全民的审美意识、艺术观念。
参考文献: ①http://www.vangoghmuseum.nl/vgm/index.jsp?page=270033&lang=en ②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协2007年博物馆定义的英文文本原文: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